134-1119-1149020-85511713
在新时代浪潮中,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肩负着穿越历史的重任与时代的使命。而社会的迅速进步与全球环境的剧变,使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成为尊重历史与展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应对未来挑战的策略。红色文化的继续繁荣与传播,紧密关联着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培养。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有助于加强民族认同感,重塑国家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
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革命及建设的历程,承载着革命的理想信念、精神与英雄事迹,是塑造国家与民族共有记忆的珍贵财富。新时代系统地传承与创新性地发展红色文化,有助于使各族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能深刻理解并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与建设的伟大成就,从而在社会各层面上,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及文化的深刻认同。红色文化的内容之丰富、情感之深厚,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尤其是青年的爱国热情与责任感,进而强化了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传播。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为构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自信建立在对民族历史的准确理解与尊重之上,同样也源自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感。通过纪念红色历史与英雄,以及各类革命重大事件,红色文化已成为加强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同感的关键纽带。这一以红色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的重构,可助力每一代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继承与光大这一精神财富,从而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正确价值观。红色文化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与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不仅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是现代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资源。高质量地传承红色文化,将革命时期表现的无私奉献、坚定的信念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责任感转化成当代公民的实际行动准则。在当前价值观多元交叉的社会环境中,深入学习与广泛宣传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有效帮助公民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尤其是可以促使青少年群体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中强调的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坚韧不拔的斗志,是塑造现代公民身份的关键精神支柱。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观念的多样化,传统道德观念遭遇挑战,在此背景下,高质量的红色文化传承不仅提供了与历史深度对话的机会,还为现代伦理困境提供了历史解决之道。通过教育、媒体、文艺等多种途径,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扎根并生长,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和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如此,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在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塑造正向价值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文化与精神支柱。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有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展现中华文化独特性与吸引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提升国家形象,促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革命历史、英雄人物和卓越精神,构建了强大的情感纽带和独特的价值观,这些文化元素成为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珍贵资产。二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其历史价值的继承,更通过创新性的方式,使红色文化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这种理解突破了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表面认识,深入到了红色文化塑造下的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国际交流中,红色文化的故事和理念的传播,有效地构建了一个更加真实和立体的中国形象。同时,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也激发了国内外文化创新的活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其通过电影、文学、艺术展览等多种方式,让全球观众亲身体验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总之,将红色文化推向世界,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对话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显著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媒体工具,促进红色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质量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是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和数字媒体工具,推动红色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并提供多样化和高互动性的学习体验,显著增强教育的效果和广泛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可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互动技术进行创新设计,这些技术可促使用户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了解红色历史和文化,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历史事件中。例如,已开发的红色教育VR游戏或模拟体验可使学习者虚拟访问井冈山、长征路线等重要历史地点,从而增强学习者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深化他们对历史事件情境的感知。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智能化定制和推送服务。通过分析用户的学习习惯和偏好,智能系统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内容,从而显著提高学习效率和个人兴趣。例如,系统可根据用户的年龄、教育背景和以往的学习行为,推送最适合他们的红色故事和历史解析,这种精准的内容推送使红色文化教育更为有效,也确保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社交媒体平台的广泛使用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关键途径。通过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设立官方账号,定期发布红色历史资料、纪念日信息及互动活动,这些平台的强大覆盖力和影响力有效地扩大了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官方账号发布的红色文化短视频、图文故事和在线问答竞赛等内容,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和参与,有效提升了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最后,开发在线教育课程和开放式课堂,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和易于获取。这些课程涵盖从基础知识到深度解析的全方位内容,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通过与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等网络教育平台合作,开设系列红色文化课程,不仅便利了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人的学习,还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多平台的教育模式,红色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更为生动、直观和互动,红色文化得以更符合现代社会特征的方式得以广泛传播和学习,确保文化传承的多样性和实效性,极大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需求,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发文化产品,创新的叙事方式,加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开发文化产品和创新叙事方式来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高质量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策略。结合现代的表达手段与红色文化的丰富历史内容,可创造出既具有教育意义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得红色文化不仅得以有效传承,而且更加生动,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第一,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媒介,其高质量的制作,如精心编排的剧情、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以及高水平的技术运用,可使红色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在银幕上重现,从而触动现代观众的情感,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第二,文学作品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网络小说、红色题材的诗歌以及短篇小说等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可以有效吸引广大年轻读者的眼球。作品深入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并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为了进一步激发文化创作的活力,我国可举办一系列红色文学奖项和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写作竞赛,以鼓励作家和艺术家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作品,并增强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讨论热情,从而为红色文化的高质量传承注入新活力。第三,美术和展览同样是展示红色文化的重要形式。组织红色主题的艺术展览、旅游展览等,可将红色文化的视觉艺术和实物历史遗迹直观地展示给公众,而利用现代美术技术重新解读红色经典艺术作品,或创作新的红色主题艺术品如雕塑、绘画等,可增强红色文化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同时,应用数字化技术如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将革命纪念地、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可以使人们即使在家中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参观这些展览,从而更广泛地传播红色文化。如此,红色文化的传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和宣传方式,而是可以结合现代技术和艺术手段,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并有效地与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接轨。这种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创新的叙事方式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确保了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能以更生动和有感染力的方式持续发展。
积极跨界合作,组织国际交流活动,扩大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积极开展跨界合作和组织国际交流活动,是推动红色文化高质量传承的有效策略,其不仅深化了红色文化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更将其推广到了国际舞台,显著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全球知名的文化、教育机构及媒体合作,共同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的文献展示、教育项目和学术研究等活动,丰富了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内容,也增强了其全球认知度和影响力。例如,与海外高校合作,举办关于中国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国际研讨会,可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不仅增强了红色文化研究的深度,还提升了红色文化在国际学术界中的地位,为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此外,与外国文化交流机构合作,在国外设立“红色文化周”或“红色文化月”,通过系列展览和讲座将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和革命精神介绍给国际社会,可以让红色文化元素得以在国际上传播开来。如此,我国将提高红色文化在全球的知名度,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承,确保其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
在当今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质量的红色文化传承可丰富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向世界贡献中国的智慧和方案,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基于此,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融合现代科技与教育资源,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并要通过有效挖掘并应用红色文化的独有优势,不断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拓展国际交流的平台,从而更有效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注:本文系转载。
作者信息:
张庆林,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校级督导
赵慧,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任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