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1119-1149020-85511713
“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面对媒体融合的要求,新闻媒体要充分运用新科技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传播,以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方式,进一步用好用活红色资源,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发挥主流舆论阵地作用,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深度发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文化价值。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化基础、文化资源和文化素材。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红色地标灿若星河,仿佛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然而不少红色资源深藏乡村,散落各地,还有一些存在书籍、档案,甚至当事人的回忆之中。很多红色资源较为分散,陈列方式也较为单一,从而影响了传播和利用的广泛性、有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的聚合效应和示范效应不强。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用心呵护、科学保护的基础上,迫切需要通过创新传播,最大限度地在公共空间发挥正能量效应。这就要求对这些红色人文、建筑、遗址、文献、文物以及散存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作品中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发掘。
在深度发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文化价值方面,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有其独特优势。新闻媒体按照践行四力的要求,有条件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研究和实地调查,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及时对红色资源进行保护与整理。主流媒体应强化主导作用,创新性地挖掘红色资源精神内涵,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基础上,更好地讲述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可以依托各地红色资源的不同特点,将历史、人物、传统、特色结合起来,凝结成有内涵、有温度、有共鸣的好故事;注重情感融入、语言艺术和形式创新,以小切口入题,寓教于乐,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故事讲述的生动性,引导受众与红色资源产生共鸣。
运用好媒体融合技术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在红色资源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不仅要打磨内容、把握导向,更要创新传播机制,更新传播语态。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通过对故事、人物、遗址等红色资源持续更新,带动群众主动传播,扩大红色资源的影响力。其次,要树立用户思维,体现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摸准用户脉搏,避免“自说自话”,掌握青少年舆论场主导权,将主题宣传转化为吸引年轻人关注的互联网产品,让红色资源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相融合。再次,要注重参与性与互动性,让受众参与其中,以切身体验加强情感体悟。
创新传播机制、更新传播语态、树立用户思维,都需要更好运用媒体融合技术。《湖南省“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努力传承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要注重传播技术的升级和创新,突出“融”的特点。发挥多渠道优势,打造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红色资源传播体系,展现强“融”的力量;结合H5、VR、AR等新媒体手段,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红色资源传播广度和深度,实现“融”的效果。目前,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运用三维全息、体感互动等技术,实现革命文物物质形态与数字形态的融合融通,将湖湘珍贵的革命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橘子洲头的红色文旅项目——《恰同学少年》沉浸式剧场,通过音乐、舞蹈、美术、布景、灯光、投影及数字媒体技术等,从五感体验出发,营造氛围,打造“文化+科技”新场景,观众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与剧中人物一同经历峥嵘岁月。新闻媒体也可以利用好自身平台资源和技术储备,将传播优势与红色资源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为红色文化的展示和传播增加新的维度。
传承红色文化精神,要借助网络阵地,构建起数字化的红色资源库。可以创建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网站,也可以建设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的大型图、文、声、像红色文化遗产数字网络平台,实现红色资源共享和利用。如今,湖南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正锚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音视频产业高地”,构建“文化+科技”产业高地,正着力打造“云、网、算”的技术底座,创新“产、学、研、用”一条链,将培养、吸引更多善于使用新技术手段的人才,讲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故事。
(注:本文系转载,作者魏静,单位:湖南日报社)